正確煎煮飲片的方法
發布時間:2016/10/19 瀏覽量:814
中藥飲片的煎煮是中醫之特色,中醫用藥的特點是中間環節較多,正確地煎煮中藥飲片則是保證中醫臨床療效的關鍵。而現今的醫療狀況是中醫與中藥分離,醫不知藥的現象極為突出。
多數情況下,中醫師對患者辨證施治后,只開出“書面方件”,處方中單味藥物的準確稱量與否一般由調劑人員的素質決定,而煎藥容器、煎藥溶媒、煎藥時間、煎藥次數、煎藥火候及溶媒量的多少全都由患者或家屬自行選擇并操作,不受監督也無法硬性規定。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狀況。更有甚者,部分中藥房把炮制飲片也交于病人自制自服,患者調劑處方后,還要經過醋制元胡、麩炒枳實、蜜炙甘草、土炒白術等“制藥”工序之后,才能開始煎服。
煎藥之前先浸泡
煎藥前應先將調劑好的中藥用冷水浸泡20~30分鐘。因為中藥飲片大多數是來自植物的根、莖、花、葉、果實、種子等器官,當新鮮藥物干燥后,水分被蒸發掉,組織細胞萎縮,原來溶解在細胞里面的生物堿、甙類、黃酮類、蒽醌類等有效成分,呈結晶或無定形固體沉淀在細胞里。要使這些有效成分完全煎出,首先要用水分讓飲片表面濕潤,然后通過細胞間隙滲入內部組織,同時又通過細胞壁滲入細胞內部,使原來干燥萎縮的細胞,重新膨脹起來。水分不斷滲入細胞組織內部,使細胞里的固體有效成分逐漸溶解,在細胞內形成有效成分濃度液,這樣在細胞內外形成滲透與濃度差。由于滲透壓的作用,細胞外的水分不斷滲入組織細胞內部,而組織細胞內的有效成分濃溶液,因濃度差的關系,不斷從組織細胞內部向外擴散到溶液中。
具體來說,對質地疏松的花、葉、全草類飲片浸泡20分鐘左右,對質地堅硬的根莖類、果實種子類浸泡30分鐘左右比較合適。煎藥前如果不浸泡或者浸泡不充分,很快用武火煮沸,會使中藥飲片表面的毛細孔道破壞,水分不能進入藥材內部,妨礙了有效成分的溶出。
有實驗證明:未浸泡的茵陳蒿湯,第一煎煎出量為16.05%,第二煎為7.69%,總量為23.74%;在同樣條件下,預先浸泡30分鐘,第一煎煎出量為21.3%,第二煎為9.67%,總量為30.97%,高出未浸泡者7.23%。由此可見,中藥在煎煮前進行充分浸泡,能使煎液中的有效成分溶出明顯增多。
煎藥最宜用砂鍋
煎藥器具以砂鍋為最佳,因為砂鍋煎藥受熱勻、傳熱緩、保溫性強,煎出的藥液性質穩定,能保持原汁原味。李時珍曰:“煎藥并忌銅鐵器,宜用銀器、瓦罐!敝兴幍幕瘜W成分十分復雜,由于銅鐵鋁等金屬的化學性質活潑,易與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,如鐵易與鞣質生成鞣酸鐵,使藥液顏色加深并使藥液帶有鐵銹味;鋁與有機酸反應,形成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后蓄積在肝、腎等組織中對人體造成損害;銅器受熱易氧化會生成對人體有害的銅綠。
現在的城市家庭喜用搪瓷缸為煎藥器具,而不選用砂鍋,原因是搪瓷缸在電爐、煤氣灶上傳熱迅速、煎藥速度快、節約電氣資源,但這對于藥效并無益處。廣大農村由于火力資源豐富,加之農村中醫藥傳統較為深厚,多數家庭備有煎藥砂鍋,鄰居之間也有相互借用砂鍋煎中藥的習慣,但也有少數家庭由于條件所限,用鐵鍋、鋁鍋熬藥。
煎藥加水要適度
煎藥時加水量要適宜,藥多水少或藥少水多,都會影響煎出藥劑的質量。梁代陶弘景曰:“其水依方,大約二十兩用水一斗,煮取四升,以為準!泵鞔顣r珍亦曰:“今之小小湯劑,每一兩用水二甌為準,多則加,少則減之,如劑多水少,則藥味不出,劑少水多,又煎耗藥力也!庇纱丝梢,古代醫家對煎藥用水是十分重視的。
煎藥的用水量,根據飲片用量及質地而定。飲片用量在90克以內的加水300ml,飲片量增大或減少,用水量亦進行相應的增減。
重量相同的飲片,質地輕松的飲片,如花、葉、全草類,容積大,加水量就大于一般的用水量;質地堅實的容積小,如礦物類、貝殼類、果實種子類及其它質地堅實根莖類飲片,加水量就小于一般的用水量。
按照一般的傳統經驗,加水,是將飲片置于煎藥容器內,加水超過飲片表面3~5cm為度,這種方法由于操作實際簡便,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,但是水分蒸發的快慢與煎藥的用具、時間、火候有一定的關系,尚需仔細斟酌。
煎藥火候要恰當
古人對煎藥火候十分重視,根據煎藥的火力大小,分為“武火”、“文火”、“微火”等。李念莪曰:“補藥須封固文火細煎,利藥宜露頂武為速煎!
煎藥時火力的強弱與湯劑的質量有密切關系:火力過強,水分很快被蒸發,飲片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,而且飲片容易煎糊,藥液容易煎干;火力過弱,煎煮的效率低,飲片的有效成分亦不易煎出。
所以,一般未沸之前,宜用比較強的火力,習稱武火,使水很快沸騰;沸后宜用比較弱的火力,習稱文火。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,使水分的蒸發減慢,這樣有利于飲片中有效成分的完全煎出。
煎藥時間要掌握
《藥劑學》中煎藥的時間,根據飲片質地氣味的不同,一般有以下三種:
1.解表、行氣及質地輕松、氣味芳香的藥物,第一次煎15~20分鐘(均按沸后計算),第二次煎10~15分鐘。
2.一般藥物,第一次煎20~30分鐘,第二次煎15~25分鐘。
3.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藥物,第一次煎40~60分鐘,第二次煎30~40分鐘,該類藥物可以煎三次。
傳統的煎藥方法,第一煎的時間長于第二煎的時間。但是有的飲片要根據飲片自身特點分別對待,如番瀉葉、牽牛子的瀉下成分,勾藤的降壓成分等都屬于不耐熱物質,煎煮時間稍長即可分解或破壞;而紫菀的止咳成分杜鵑黃酮甲素,煎煮時間過短,有效成分也煎不出來。因此,對先煎、后下的藥物必須在處方時“腳注”清楚,調劑人員在調配處方時需對病家或患者交待明白。